原石•刘爽

 

出处:罗博报告 

刘爽坦言自己是一个立场鲜明的人,既不吝惜赞美,也不掩饰反感,虽然纵横商场多年,依然改不了耿直的性情——员工都称呼他“爽总”。

 

较劲的人生
工作中,刘爽有着颇为严厉的一面,在他看来,洗手间是最容易忽略的死角,却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因此,凤凰新媒体的洗手间必须整洁到可以睡觉的程度。
如果新闻标题稍有瑕疵,刘爽就会反反复复,甚至越过几个层级,不惜发上数万字的短信,教下属们把事儿做好。“我觉得,成功需要一点偏执。”他把自己对完美主义近乎偏执的追求,写进了凤凰新媒体的“员工手册”,而偏执带来的负担和压力,悄然转化成了一种兴奋,“如果你热爱这项工作,那么追求极致的过程,就永远不会感到疲倦。”
刘爽对严厉的解读,可以用身受其利来形容,“对年轻人来说,梦醒,比做梦要好,”如他所说,严厉是一种最深沉的爱护,“他们不会跟我干一辈子,甚至不会特别长久,如果因为我的忽悠,让他们变成没有技能、失去竞争力的人,除了凤凰,市场上无人问津,那是一种最大的悲哀。”
刘爽每周都要抽出几小时游泳,执掌凤凰新媒体以后,这是他用来缓解压力最好的办法,“如果哪一天没游泳,就会委靡不振,甚至有点烦躁,”说到这儿的时候,他半是认真半开玩笑地
说,“就像抽大烟断顿的感觉”,而最后的200米他是一定要冲刺的,没有这个冲刺就不能使心脏得到有效的锻炼,“我是个很较劲的人!”
不惑之年依然挺拔的刘爽,认为青春与年龄并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心态。50 岁的人也可以拥有20 岁的心态,20 多岁也可能老气横秋。而心态的维护就需要通过锻炼身体来达到。

 

事业和家庭不能两全的说法未必正确,或许在阶段性上,两者之间会有矛盾,但一个能把企业带好的领袖,也一定能处理好家庭关系。
 
事业和家庭两全
在外人眼中,刘爽是家境优越、顺风顺水的北京土著,父亲是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文学老师,母亲从事外贸工作,然而,这个观点却让我们的对话陷入了一阵儿小小的沉默。“我有一个很奇怪的童年”。
父母的收入很高,生活富裕,从小穿最好的衣服、玩最炫的玩具,纵然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照样能把下馆子当做寻常小事。然而,他却从没体验过精神上的优越感,生活一度很“颠簸”:3 岁前跟奶奶在江西长大,回北京不久,又去了兰州外婆家,直到读小学,才真正稳定下来。
离开疼爱他的奶奶,回到父母身边,接受最严厉的教育,刘爽坦言,那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挣扎,一种感情和理智的残酷交锋。这个语速极快、气场很强的男人,丝毫不想掩饰内心深处那最敏感也最柔软的一面,“我知道跟奶奶在一起,很难严格要求自己,不会特别刻苦、要强,但每一次分开,那种不舍和留恋,几乎就是生离死别的感觉。”
已逝去的奶奶无疑是刘爽生命中最揪心的人,但他发自内心地感激父母,他们严格甚至苛刻的教育,让他深受其利,因此多年以后,当刘爽开始执掌凤凰新媒体,我们看到了这种情感的延续。刘爽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美丽温婉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儿子,但在妻子眼中,他最在意的还是第三个孩子——“ifeng”。刘爽笑着说,自己对家庭的关心是有点不太够,在儿子的成长阶段,确实需要更多地跟父亲在一起,“到了该我挺身而出的时候了”,言及于此,刘爽眼中温情流露,在他看来,事业和家庭不能两全的说法未必正确,或许在阶段性上,两者之间会有矛盾,但一个能把企业带好的领袖,也一定能处理好家庭关系,“我把这个当做一个挑战。”
 
喉咙深似海
一提起美食,刘爽就会妙语连珠、激情四溢,他笑着告诉我们,对美食的迷恋,得自家传,随即用江西口音说了句“喉咙深似海”,音色声调都学得有模有样,这是爷爷的名言。
为了美食,他可以不吝时间、不计成本。在曼哈顿,他会为了地道的老北京涮肉,一路打车到纽约郊区;在香港,他有过一口气换三家餐厅的纪录,吃两口、不喜欢,直接埋单走人。或许,大凡美食家必都做得一手好菜,刘爽亦然。做菜是他最放松的时候:刀工的法门、作料的调配、时间的掌控……,当整个世界只剩下他面前的这一道风景,与食材的交流和对话,足以让他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刘爽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口味也杂,西北的牛羊肉、江西的辣子、米粉,都很得他的喜欢。好吃,不一定要贵,哪怕环境不够优雅整齐,看起来,他对美食的态度不太一般。
刘爽干过一件特别“神”的事儿。某天晚上,闲来无事,刘爽跟发小一路开车寻“宝”,两个人边吃边逛、边逛边吃,先以法国生蚝海鲜做的“头盘”,接着是一份老汤卤煮的“开胃菜”,“主菜”是新疆大厨烤的羊肉串,最后,回到酒店,刘爽又随手买了两只水蜜桃做“甜品”。中西混杂、鲜膻合璧的一顿超豪华饕餮大餐,让他的朋友看傻了眼。

 

“如果你的每一天,都在不断挑战极限、追求极致中度过,就不会特别激动。”
 
阅读让自己慢下来
刘爽是一个书虫,喜看三类书:第一是对工作有帮助的书,譬如名人传记;其二是可以填补空白的书,“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反之,读万卷书,也犹如行万里路,可以弥补人眼界的空白。”还有一类书在放松时阅读,譬如红酒,譬如艺术史、画册。最爱的是二战史,那是刘爽的武侠。
刘爽对于二战书籍的喜爱还要追溯到少年时代,10 岁时在父亲书架上看到朱可夫将军对于二战的回忆与思考,还有丘吉尔写的二战回忆录,从那时起他就深深迷上二战类书籍。“小时候读二战书是为了看热闹,现在就能够体会伟大人物的气魄与智慧,从而学习和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
在凤凰新媒体,刘爽自己出资为员工购置了大型的书架,让员工自己列书单来购买。作为新媒体从业者,尽管工作非常繁忙,刘爽自嘲为“没有慢的时候”,但是每晚,他还是坚持睡觉前阅读1 小时书报。读报为工作,看书为放松。“阅读的都是商业类的报纸,主要是为了给工作以启发,虽然是间接的,但是,能让自己从工作的状态里抽离出来。”这是种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
 
更大的视野
解读刘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构成他性格的因素太多. 然而,对于刘爽来说,那些都不过是一个过程、一笔财富,他需要更大的满足感。
2011 年5 月12 日,纽交所。上市首日,凤凰新媒体报收于14.75 美元,比发行价上涨34%,以收盘价计算,市值达11.1 亿美元——刘爽把一个在2005 年还名不见经传的门户网站,一手打造成了中国互联网的“4+1”,相对于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四大巨头,在这个竞争激烈、“没有永远的王者”的互联网江湖,牢牢占据了一块版图。
面对这一切,刘爽有着异乎寻常的平静,对他来说,凤凰新媒体从草创的艰辛起步,到纳斯达克的完美收盘,仅仅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如果你的每一天,都在不断挑战极限、追求极致中度过,就不会特别激动。”
在凤凰新媒体的办公区,有这样一条标语:“在狼群出没的草原,只有更机敏、更强悍、更协作,才能生存并取得胜利。”显然,刘爽不喜欢“狼性”打法,避开血腥、粗犷的“红海厮杀”,建立良性竞争法则,才是凤凰新媒体制胜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利器。
刘爽也不急于赚钱,他知道资本市场更看重规模、份额和业界排名——凤凰新媒体不是Facebook,不是Hulu,也不是YouTube,凤凰网的核心读者群,是25 〜40 岁的知识阶层,社会的中坚力量,而刘爽要做的,不仅仅是把人们从海量、碎片和口水中解放出来,保持独立、理性和深度,他还希望传达一些宁静的氛围、人文的关怀,甚至是理想主义色彩,给全球主流华人以温暖、快乐和力量。
在刘爽身上,我们几乎可以捕捉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他们都致力于成为一名布道者,因为钟情,而试图改变
一个时代。现在,这个率性耿直、笑容迷人的首席执行官,正在以布道者的姿势,将“卓尔不群”深深地根植于凤凰新媒体的脉络和血液——以风骨、温度,担当和性情的名义。他要把它打造成下一个美国的phoenix.com,他要把“ifeng”写进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