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必须进行国际化,中国人不会享受文化的乐趣
何东:咱们从小学就开始上历史课,就说五千年灿烂文明,而自居,但是在真正意义上的这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梳理民族记忆的这个工作根本没有办法和西方比,西方比咱们历史短很多很多的国家,有一个特别大的证据,就我知道的,在西方,你比如说雨果啊这些名人死了,这种私人的博物馆可能到60%。
马未都:非常大。
何东:咱们这私人的博物馆跟观复博物馆比例是零,你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马未都:我觉得还是我们的制度决定的,因为我们从鸦片战争以后国家是一个不可收拾的局面,到了有了共产党开始能收拾这个国家了,我们必须看待这个事情。但是实际上从49年到99年这半个世纪,共产党把它收拾的有点模样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是近二百年最好的生活了,我们不能跟乾隆盛世比,乾隆盛世以后就是一塌糊涂、饿殍遍地,到处都是死人,我们国家现在已经能够站直了说话。
我觉得在二十年前中国人在国际上都还没有地位,出国都是很丢人的事,带着各种卫生纸和方便面就出国了。今天不需要了,有尊严了,那么从文化的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的私人博物馆为什么差这么多?我们是一个公有制的国家,而且这个概念已经有两代人了,上一代到我们这一代,有允许私有的存在只不过是十几年的事,所以大家还不太习惯。西方人非常习惯,美国的博物馆私和公是六比四,私的占六公家的占四,而且很多公家的都有其他的机制来保证它的运营。
何东:那你观复现在跟国外的相应的博物馆,包括你跟国家的博物馆你们之间有没有直接的交流呢?
马未都:跟国外有交流,跟国内反而没有交流,因为国内是这样的,我认为可以对等的博物馆他不愿意跟你交流,它是老大,它怎么可能跟你交流。当然我们原来做过,比如说像艺博我借给它一些展品什么的,这些都做过,这些都是小规模的;跟国外我们现在想做一些互换的展览,但是有很多的法律障碍,我们将来一定要走这条路,把它完全国际化。当我们新馆落成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些外面的展览,比如说新馆落成以后有一个临时性展厅,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展览那肯定就不一样了。中国人都是这样的,非得外国人先认帐,中国人才跟着认帐。
何东:外国人盖一个章,所以咱们的历史时间长。我妈家门口就是美术馆,这是比较最典型的了,就是这种展览馆,原来老去,后来不去了。因为什么?满屋子挂国画,一点没变化的国画,看的久了,除了闻的那种墨味,四个字死气沉沉的,不去了。那么还有其他的博物馆一去也是特像国营单位。就是说,那天你领我在这里转的一圈,有两个感觉,第一到那里特像家,这个有一个认同,第二你这里有客厅、有书房、有卧房、有茶室,你更注重是这个博物馆是有心的,就是我刚才跟你说我去那些博物馆,就是没有心去看的,没心没肺的。我想问,就是说这个东西是不是你有意的在那里突出这两个特点?
马未都:是,我原来觉得文化必须要想办法让人亲近它,其实我们文化很多很灿烂文明的东西我们没有展现,过去说叫束之高阁,捆起来放在房顶上了。我们今天是希望所有的享受这个文化的人,享受这个文字的人应该再度的享受我们文化的乐趣,过去是什么样,我们尽可能的恢复。我将来的新博物馆如果落成会有非常好的景观,过目不忘,甚至我将来我要留出给人照相的景观,我允许你在这里照相,这是照相的区域。博物馆一般不允许你乱照相。
何东:那种感觉,比如说我参观这里是一个感觉,参观美术馆是一个感觉,再有一个地方我唯一觉得跟这里像,就是卢浮宫,走在里头,当然也有很多中国人在那里跑步照相,后来我说还不如不下来呢。
马未都:就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到骨子里还需要漫长的一个过程,就是中国人到哪里都满足于我来过,留影,过去写四个字“到此一游”,现在不准写了,就照一张照片。最大的满足就是到此一游,不是享受文化的乐趣,我见过很多大的西方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去参观一张相都不留,他是满足于我看到什么,我内心的享受,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看着是一样,大家都是匆匆而走,过客,但是内心完全不一样。
编辑:
刘汀
|